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论文内容

“异构文化”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证调查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政治论文    收藏本页
所谓“异构文化”,是指反抗与背离主流文化的一种小众文化。它通常以亚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强调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反抗、否定和离经叛道,用非政治的文化反抗和游戏性的行为进行宣泄,并以标新立异表示对传统和主流的蔑视,往往被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斥责为“异端”或“另类”。
    近年来,与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相悖的“异构文化”逐渐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尽管还不甚严重,但也比较常见。如任其发展下去,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诸多校园及社会问题。
    一、“异构文化”现象的表现
    根据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和外在表现,可以将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分为四类,即激进型、玩乐型、冷漠型和敷衍型。
    (一)激进型
    激进型表现为思想激进,不信服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盲目排斥校园主流文化,易于结成反学校文化的朋辈群体等,属于典型的“混混主义”。这一类型的学生逃课、作弊、酗酒、穿着特立独行、破坏公物、打架斗殴,以及“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破坏式毕业留念”等也多出自这类群体。他们习惯于成群结队地行动,对其他同学表现出不屑。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他们更加看重所谓的“哥们义气”,冲动起来易走极端,易于酿成校园恶性事件,前两年发生在重庆某大学的因校园恋情引起纠纷、哥们义气引发学生间打群架等恶性事件,就是其典型表现。不过,这类文化在大学生中表现不是特别突出,影响范围也比较有限,这是因为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在逐步提高。
    (二)玩乐型
    玩乐型表现为贪图安逸、生活随性、不重视学业,忽视学校所强调的责任感。他们既不愿意遵守校规校纪,也无意追求个人理想,丧失了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颓废萎靡的同时,性心理早熟、性观念开放、对性的态度有偏差。不少人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作为处世哲学,追求享乐、满足贪欲。一部分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理想,过多地考虑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一些大学生为了追逐名利,虚伪掩饰、溜须拍马、不择手段。正因为如此,这类大学生往往会发生各种“拜金主义”和“沉沦主义”的行为,譬如“月光族”、攀比、傍款、混迹娱乐场所、“急嫁族”等。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8.8%的学生追逐“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等。这类文化模糊了大学生文化的先锋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过滤”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文化的生机活力和进取精神。
    (三)冷漠型
    冷漠型表现为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对能否拿到毕业文凭不甚关心,一般不太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同班同学接触较少,而且关系相对冷淡,常常逃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类学生反抗形式比较温和,一般不与教师、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冷漠型”与其他“异构文化”类型学生的主要差异在于,他们通常是单独行动,而不是成群结队。但是,这类学生也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做出诸如自杀、暴力犯罪等极端行为。天津某大学学生马晓明勒死奶奶、砍倒父亲血淋淋的事件,体现了“冷漠型异构文化”的极大危害。
    (四)敷衍型
    敷衍型表现为表面上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对学校的价值、目标不以为然,习惯于在背后以讽刺教师、批评学校等小动作发泄心中不满,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这类学生往往也喜欢追逐名利,选择了一些与主流文化教育相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心态,偶尔会做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举动。恋爱方式露骨、校园寻亲、“新陋室铭”等都是这一文化现象的表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扑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神,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则大学校园的“陋室铭”,虽有些夸张或戏谑,却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追逐这类文化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与其他类型相比,敷衍型在大学生中表现稍多一些,因为这类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更易有从众心理。
    二、“异构文化”现象的本质
    上述大学校园中的“异构文化”现象,孕育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体现出复杂的本质。
    (一)“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失态
    当今,我国社会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突出,喧嚣浮躁、追名逐利在部分人群中表现明显。周围如此的存在投影到这类大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喧嚣和浮躁这种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影像,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趋于浮躁和失态,对各种“沉沦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盲目认同,进而做出各种荒诞不稽、反叛主流的“异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失态和失范行为,是受周围世界深度影响的大学生在学校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一种与校园主流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相对抗的态度和行为。
    (二)“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媒介行为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而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按照这个理论,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的种种失范的、反主流的讯息以及行为都是一种媒介行为和媒介符号,本身就是含有诸多意义的内容展现。也就是说,“异构文化”行为本身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些媒介可以透视当代大学生身心之中的某些讯息和意义,折射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些媒介行为有诸多的话语表现形式。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三)“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盲目从众
    文化在有意识的文化之外,也存在无意识的文化。大学生中的那些过度攀比、自杀、破坏、犯罪等“反向”行为,既是那些“问题”大学生在某种意识支配下的结果,又在很多时候体现着文化无意识的支配。不少大学生喜欢跟着自己的直走,缺少理性思考和辨析,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式,却不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譬如,大学生谈恋爱讲直觉,跟着感觉追时尚,尤其在从众行为上更加明显,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追随别人,然后盲目模仿和复制别人的行为,而丧失主体理性。当然,从客观环境来看,宽松的、讲究个性释放的大学校园,也为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
    (四)“异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重构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系统都是旧有的文化系统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变迁的结果。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文化系统不断受到冲击,局部甚至被消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文化这个自循环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血液以求自我发展。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部分大学生那些看似怪异叛逆的行为模式有时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竭力突围和重新建构的愿景,他们一边对传统文化规范进行大胆解构,一边又设想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但是还缺少建立新的擎天大厦的文化资本,于是其“人性”被慢慢修改,变得过于桀骜不驯和浮躁。
    三、“异构文化”现象的应对
    面对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现象,高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要充分重视,理性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抵御、教育及引导。
    (一)要历史地审视大学生“异构文化”现象,承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合理性
    “异构文化”现象的出现,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常态”,而非突然冒出的异类或怪物。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他们身上某些自主而为的行为观念正好说明他们属于“青春本身”,而不是老一辈或者社会主流为他们强加的约束规范。历史也已证明,任何一代人都是创造力、生命力和破坏力并存的集合体,无论少时几多轻狂,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还是由他们所构成,“异构文化”行为只是在特定时期少数人身上发生罢了。由于人在青年阶段多少会具有些激进反叛心理,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从端正自身思想认识方面着手,丢掉偏见,客观地看到大学生中“异构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用少数人的负面行为去否定一个群体的价值品质。
    (二)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流和支流是相对的、运动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主流、支流之间会发生位置调换。文化建设同样如此。我们要抵制局部存在的、处于支流地位的“异构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即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当前高校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契机中,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大学校园形成统一的或者主流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依赖感和认同感,坚决抵制各种文化糟粕。
    (三)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尤其是人本化
    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引领人的现代化,已成为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从前述大学生“异构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满及发泄是这种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毋庸讳言,一些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是一种现实存在,既说明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面成才及自身精神现代化的需求,也说明了当前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或者说现代化水平的某种欠缺。所以,要克服“异构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讲就要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使教学、管理和服务等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人本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注重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努力使学生做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视、接受现实,接受他人、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人格完善和谐、热爱生活,心理行为符合自身年龄特征等,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四)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
    任何社会问题的成型和构建都是现实社会环境、生态的反映和结果。大学生“异构文化”现象显然不是单纯孤立的个人以及校园群体现象,它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的折射。既然如此,要有效克服部分大学生中的“异构文化”现象,还要从着力改善形成它的外部环境入手。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部门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各类网站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坚决同消极的、颓废的、异化的思想文化做斗争。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持之以恒地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工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精神修养。劳动、人事及社会各有关单位,要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为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经济资助,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等。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关爱支持大学生的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支持体系,最终有效沙漠化“异构文化”生长的社会土壤。^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